医学院“三下乡”纪实(二)——医学匠心融艺韵 急救新声绘安全

作者:医学院三下乡实践团 时间:2025-07-04 点击数:

7月3日下午,夏日如火,音乐学院“红色文艺轻骑兵,送艺下乡暖人心”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和医学院赴郏县社会践行团,在郏县长桥镇坡河村会师,为宁静的村庄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医学科普盛宴,两院交流与合作共同为基层群众送去平院实践服务。

在坡河村委会的会议室里,一场由两院师生共同参与的座谈会拉开了序幕。座谈会由医学院带队老师杨凯主持,杨凯老师为大家分享了医学院近两天的活动开展情况以及未来的的安排与计划。随后,音乐学院带队老师张云鹏为大家详细介绍了音乐学院送艺三下乡的组织与策划。最后,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姜星进行了总结发言,他提出两院同学要加强交流、学习与合作,共同探讨“三下乡”经历对于服务地方、培养学生的深远意义。

图1两院实践团会面

在暖场环节,随着警报声的响起,志愿者们有序上场。“地震了,地震了!”随着一声急促的呼喊,参演的同学们立刻双手抱头,蹲向一旁空余场地——这场以地震急救为背景的急救知识情景剧已然拉开序幕。

扮演骨折的同学由同伴用布条缠绕手臂,精准还原三角巾悬吊的角度,旁白介绍起关于骨折固定的注意事项。气道异物梗阻最常用的方法是海姆立克急救法,“两臂从患者腋下穿过,左手握空心拳,放在肚脐上方约两指宽的位置,右手将左手包住,快速向内向上冲击腹部,冲击时要用巧劲而非蛮力,直至异物被排出(成人)。”随着旁白的声音传出,志愿者规范标准的动作深深刻印在观众的脑海中。

图2志愿者演示海姆立克急救法

“按压深度要达到5厘米,频率保持每分钟100到120次(成人)。”回想着彩排时的要点,志愿者对着模拟人按步进行心肺复苏。负责旁白的同学站在侧台正对着脚本宣读,手里的纸张已被捏出褶皱,那些关于黄金4分钟心肺复苏,黄金72小时生存期,120急救优先序的关键急救信息,被她标注上重音符号,那是她给自己定下的语气指令。

图3志愿者在演示心肺复苏

从地震发生时的紧张避险,到骨折固定、气道梗阻急救、心肺复苏的连贯演示,直到最后一句“知识不是负担,而是危难时刻的救命符。每一个掌握急救的我们,都是生命的守护者。”话语刚落,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随后,音乐学院的表演正式开始。他们以歌舞、乐器演奏等形式,为当地乡亲们献上一场青春活力的文化盛宴。

在本次文艺汇演的暖场环节中,这场以急救知识为主题的情景剧将医学宣讲与艺术表演巧妙融合,为急救科普开辟了新途径。志愿者们化身为专业的“急救讲解员”,模拟出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紧急场景。通过表演的形式使每一个环节都清晰明了,让观众们能够直观且深刻地了解、熟知这些救命技能。

不同于传统讲座形式的急救宣传,本次急救知识搬上舞台,实现“医学+艺术”的精彩联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医学科普带入大众视野,让晦涩难懂的急救知识变得清晰直观。这场别开生面的急救知识宣讲活动,不仅实现了学院之间的交流联动,增强了坡河村群众的急救意识,提升了急救能力,更创新了急救科普的形式,提升了医学生的艺术素质。

图4两院合影

版权所有  平顶山学院医学院  Copyright(C)2021

地址:新华区崇文路中段 邮政编码:467000 电话:0375-2657001